近日,講述我國著名歷史學家、教育家、社會活動家、《光明日報》創辦者之一白壽彝生平的《白壽彝評傳——成一家之言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。
作為當代中國史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白壽彝先生不僅擁有很多“身份”,且在各領域皆成果斐然。本書從回族史學的開拓者、高屋建瓴的史學思想家、點?!抖氖贰贰肚迨犯濉?、“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”的教育改革家、跨越世紀的史學豐碑等方面,詳細記述了白壽彝先生在史學研究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、在教育領域進行的深刻改革、在社會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,以及其所遭逢的各種生活際遇、人事悲歡,既通脫恣肆又細針密線地為讀者復原了白壽彝精彩輝煌的一生。
作為史學家,白壽彝繼承了司馬遷撰《史記》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的優良傳統,認為在歷史中我們應做到“彰往而知來”。書中詳細記載了他主編《中國史學史》《中國通史綱要》《史學概論》《中國交通史》等多部具有開拓意義的著作,點校被譽為“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”的《二十四史》及《清史稿》等大型叢書,在耄耋之年主編被譽為“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”的《中國通史》的經過。他的成就,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周文玖在本書中評價的那樣:“白壽彝在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基本理論方面創獲最多,在學術組織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,堪稱20世紀后期中國史學史學科的‘一面旗幟’。”
作為教育改革家,白壽彝參與創建了北京師范大學史學史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,進行了第二次課程體系的改革,達到了“以學術帶動教學,以教學促進學術”的目的,成為北師大歷史學科繼陳垣、侯外廬之后的“第三面大旗”。書中對白壽彝的教育改革成就進行了詳細闡釋,總結道:白壽彝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改變了“教師只會教書,不講科研;學生只會聽課,不會思考”的局面,提高了歷史系教師的科研素質,使他們走上了學術型、專家型教師的道路。
作為社會活動家,白壽彝1949年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、參加了開國大典,長期兼任全國人大的多個職務。改革開放后,他先后擔任中國亞非友好協會等團體的理事,對中國在國際上樹立嶄新的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貢獻。書中記載,季羨林曾贊賞道:“壽彝同志的心是淳樸的、開朗的、正直的、敦厚的……在中國目前社會上對三教九流人等的分類上,壽彝和我都應歸入‘社會活動家’這一流的。”
本書在寫作體例上,以紀事本末體為主體,兼顧紀傳體、編年體和章節體的優點,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;在內容上收錄了大量白壽彝的原始手稿和珍貴照片,翔實可靠;在語言風格上淳樸扎實、感情真摯。本書的出版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白壽彝在史學研究領域的杰出成就,準確把握白壽彝高屋建瓴的史學思想。
本書第一作者白至德是白壽彝之子,長期從事白壽彝學術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,出版多部白壽彝史學作品;第二作者蔣曄是白壽彝的學生,我國著名的專欄作家、學者、文化策劃人,曾策劃主播《大師評說》《大師春秋》。